如果您正在尋找相關產品或有其他任何問題,可隨時撥打公司服務熱線,或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在線交流!
疫情過后城市應急管理將會提升,尤其是武漢;
人們對健康的認知和重視會再上臺階;
生態環境的理念和重要性會受到更廣泛和更深度的重視。
這是整個社會最基層、最內核的轉變,這種轉變本身也是社會進步的方向,只是這次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。
事實上,沒等疫情結束,國家的行動就開始了。
2月24日,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、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》。
我想除此之外,針對本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其他各類問題的整頓措施也會陸續出臺。
災難就是這樣,以毀滅和重塑并存,最后用悲劇推動社會進步。
人類歷史上,大的災難可以分為兩種:天災和人禍。
天災如地震、洪澇等自然災害,人禍如戰爭、種族迫害等,當然,本次在我國爆發的新冠病毒肺炎也在其中。
老話說的好: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本次疫情是典型的有些人作死的導致結果,更加可狠可悲的是我們已經有了深刻的前車之鑒(2003年非典)。
人類文明進步除了科技、人文的發展,還有一條很重要的線,即對災難的抵抗力的發展。這是人類共同的生存主題,也是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的尖銳話題;而我國很早就有了這方面的思想認識,即人與自然和諧共存。
兩千多年前,孟子就曾以治國方略對統治者梁惠王提出: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;數罟不入洿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(只要不違背農時,那糧食就吃不完;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,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;砍伐林木有定時,那木材便用不盡。)
這一理念在現在以及將來也同樣適用,我國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與此并行不悖,且針對當今的復雜局勢有了跟先進的發展。
而現實情況是,光有思想認識是沒用的,還要有動作。
但是,在動作的嚴謹性上,人們常常忘乎所以,導致災難一次又一次發生。
天災和人禍有一個共同的特征,那就是對人命的無情摧殘,也因此每一次災禍又都能促使人們加強對生命和健康的珍視。
長久以來,人類也在不斷發展與生命和健康相關的產業,目前有兩個產業:第一個人盡皆知,即醫療健康產業,這個行業幾乎與人類文明從始相隨;第二個是進入工業文明以來,尤其重要的產業——環保產業。
進入工業文明,環保成為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產業。
在農業文明時代,物質取于自然,即現在所謂的“綠色”、“純天然”,物質利用過之后又通過自然的通道回歸自然。人類對環境的利用上,不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。
工業文明實現了物質的提煉和生產創造,環境原來的物質循環途徑被打破。新創造出來的工業品無法通過自然的通道回歸自然,所以,必須有與工業生產相匹配的科技完成物質循環,這類科技就是環??萍?。
從自然平衡的角度看,環保是工業文明下的必備產業,但是,在工業文明的初期,環保缺席造成的自然失衡體現得尚不明顯。
不過,這種失衡很快就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回饋給了人類。進入工業文明以來,環境問題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突出問題,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成為新時代下的永恒主題。
本次疫情、2003年的非典,以及很多環境問題都是因為人們在這方面的意識淡薄造車的。
我國工業發展較晚,對環境保護的認知也相對較晚,加之過去嚴重失衡的經濟發展模式,我國的環保賬欠得很嚴重,社會上下對環保的重視嚴重不夠。
長久以來,環保一直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,被認為是企業的負擔、zf的秀場。這在過去幾年的環保督察行動中暴露無遺。
在生態環境問題的步步緊逼下,我國在迅速展開一場生態環境保衛戰,這幾年已經開戰,而這次疫情將會進一步強化人們對這場戰役重要性的認知。
因為環保產業的成熟需要建立在三個重要的基礎上:一是意識覺醒,二是基礎構建,三是法規建立。本內容由鞏義恒信達原創,歡迎轉載,轉載需注明出處http://www.cmgbooksandart.com
這三個方面的全部成熟,才能解決環保產業的致命弱點——付費機制。如此,環保才能正常的發揮社會效應。
過去人們的消費主要集中在買溫飽,未來人們將會在買健康上花更多的錢。
因為健康永遠是世上最貴的東西,環保產業的意義正在于此。